计算机教程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IT资讯 > 业界动态

业界动态

天文学家在 92 亿光年外发现了两个巨型结构,巨弧和巨环

2024-09-18 08:44:30业界动态 IT之家
2021 年,天文学家在牧夫座附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弧形结构。该结构异常巨大,比银河系大了上万倍,宽度足有 33 亿光年,已经达到了可观测宇宙半径的 1/15!

2021 年,天文学家在牧夫座附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弧形结构。该结构异常巨大,比银河系大了上万倍,宽度足有 33 亿光年,已经达到了可观测宇宙半径的 1/15!

仅仅过了两年,当天文学家们还一头雾水的时候,第二个巨型结构出现了。该结构同样在牧夫座旁边,距离先前的巨弧结构非常近。不同的是,这次它不再是一段弧线,而是一个完整的圆环。该圆环直径 13 亿光年,周长达到了 40 亿光年。

要知道,超星系团已经是宇宙中屈指可数的庞然大物了,它们往往也就几亿光年。比如银河系所在的室女座超星系团(Virgo SC),直径刚刚超过 1 亿光年。要和今天这俩庞然大物相提并论,恐怕只有星系长城那种更大的结构才行。

即便如此,像是著名的史隆长城,那长度也不过十几亿光年。关键诡异的地方在于,星系长城是早年间由引力作用聚集起来的庞大星系群。由于星系群之间的聚集完全随机,所以星系长城的外形通常并不规则。

反观巨弧和巨环,它俩不但有着比肩星系长城的个头,同时还能保持如此规整的外形,实在出乎意料。所以它俩到底是什么东西,又是哪来的呢?

首先,组成这种庞然大物的不是别的东西,也是一个个的星系。不过这些星系有个特点,就像我们上次介绍过的暗星系一样,它们的亮度极低,甚至比夜空本身的背景亮度还要低,难怪此前一直没被发现。这次被发现,还得多亏了它们后方的类星体。

类星体是一种极度明亮的活跃星系核,中心是一个正在大吃特吃的超大质量黑洞。它们所在的星系通常都是些年轻的星系幼崽,往往存在于宇宙的远古时期,因此在距离上离我们十分遥远。

当这些类星体被前景的暗星系挡住时,它的光就会变暗。周围的类星体都很亮,唯独这几个偏暗,很明显它们应该是被什么东西挡住了。完了再借助光谱数据,很快天文学家便确认了这些遮挡物就是一个个的星系。同时,他们还绘制出了这些星系的轮廓,于是巨大的弧线和圆环便出现在了人们眼前。

通过进一步分析天文学家发现,巨弧和巨环它俩离我们差不多远,这意味着它们存在于宇宙的同一时期。当时的宇宙只有现在年龄的一半,大小也比现在小得多,于是问题出现了:根据宇宙学标准模型,宇宙越是早期内部同质化越明显,越不容易出现结构化的大尺度天体。

比如在大爆炸伊始,当时宇宙中除了“热气”还没有任何天体。后来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,慢慢才出现了恒星、星系甚至是星系团等天体。即使到了中期,理论上那时的宇宙也不应该出现跨度超过 12 亿光年的结构,但是巨弧和巨环很明显都超过了该尺寸。所以,这又是对当今宇宙学的一次挑战。

目前,研究人员对这两个结构给出了三种解释,其中第三种解释尤为引人遐想。

鉴于它规则的圆形外形,起初研究人员认为,这类大型结构可能源自重子声学振荡(BAO),它也是宇宙学标准模型允许存在的一种大尺度结构。

关于重子声学振荡之前曾专门做过一期,简单说就是:你可以把大爆炸最初的宇宙想象成一片海洋,海水就是刚刚形成的质子、中子这些重子物质。随后高能光子产生了极强的辐射压,这些光子推着重子物质向前运动,于是它们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,形成了一种中间空、边缘密类似于气泡的结构。由于这种“气泡”的密度波动符合一些声学特征,因此它被称为“重子声学振荡”。

因为这些“气泡”诞生于宇宙的极早期(比背景辐射还要早),所以随着空间的膨胀,如今的“气泡”已经变得非常巨大。大到什么程度呢?武仙-北冕座长城听说过吧,一个跨度上百亿光年的星系长城,它只是这种“气泡”气泡壁的一部分!这么看来,这俩大家伙还真有几分相似。

然而经过仔细分析,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:重子声学振荡产生的“气泡”是三维的,但巨弧和巨环都是二维结构!也就是说,我们看到的环并不是球壳的边缘,它真的就是一个圆环。这么看来它们又不像是重子声学振荡产生的。

随后研究人员又给出了另一种解释:它们可能是宇宙弦造成的。

说到宇宙弦,这个东西就更抽象了,它是一种宇宙早期空间相变产生的拓扑缺陷,是一种一维线性“物体”。表现出来就是一根只有质子粗细,但是可以被拉长到光年尺度的“细丝”。该“细丝”虽然细,但它蕴含的能量惊人,因此它的运动可以产生极强的引力波。这些引力波会对空间以及空间中的物质带来影响,巨弧和巨环或许就是在它的影响下形成的。

那这种宇宙弦到底是一种已经被证实的存在,还是说只是一种理论预测?关于它的来龙去脉,下回咱们专门来说。

无论是宇宙弦还是重子声学振荡,这些解释终究还是在宇宙学标准模型的框架内。但是研究人员也考虑了超出标准模型的新解释,比如彭罗斯的共形循环宇宙学 (CCC) 模型。

从名字可以看出,该模型中宇宙经历了无数次的循环。但是和“大挤压(Big Crunch)”的循环假说不同,该模型中的宇宙并不是先经历“坍缩”再重新“爆炸”,而是从始至终都在无限膨胀。

可是一直膨胀的话还怎么循环呢?彭罗斯认为,到了宇宙末期,当所有物质都衰减到一定程度,从数学角度来说,届时的宇宙和大爆炸的奇点已经没有本质区别了,唯一的不同只是规模不同。但倘若宇宙中已经没有了物质,此时规模什么的也就无关紧要了。届时的整个宇宙将可以被视为下一个宇宙的奇点,重新开始一轮新的“大爆炸”,从而进入下一个循环。

重要的是,彭罗斯认为,虽然新的宇宙几乎是一次全新的开始,但新宇宙仍然可能保留着上一个宇宙留下的印记,比如宇宙微波背景中的“冷斑(CMB cold spot)”以及今天我们说的巨弧和巨环。

关于共形循环宇宙学,这个话题还挺大,后面有机会也专门来说。

目前主流学界对共形循环宇宙学模型仍然持怀疑态度,毕竟,宇宙学标准模型对所有已观察到的现象拥有无以轮比的解释能力,这点其他任何宇宙学模型都望尘莫及,包括共形循环宇宙学模型。

然而,再好的模型也有不完美的地方。随着巨弧、巨环这样出乎意料的发现越来越多,它们就像一片片“乌云”出现在当今的宇宙学头顶。这也预示着,标准模型或许终将会迎来被替代的那一天。

[1] UCLan: Discovery of a Giant Arc in distant space adds to challenges to basic assumptions about the Universe

[2] UCLan: A Big Cosmological Mystery

[3] YouTube: AAS 243 Press Conference: Oddities in the Sky

[4] Wikipedia: Conformal cyclic cosmology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微信公众号(ID:linvo001),作者:Linvo